在明朝永乐十六年(公元1418年)三月,年逾八旬的姚广孝病入膏肓,生命即将走到尽头。这位历经沧桑的老臣在弥留之际,向明成祖朱棣提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请求:释放被囚禁多年的僧人溥洽。这个看似简单的请求背后,却隐藏着一段复杂的历史纠葛。
溥洽并非普通僧人,他曾是建文帝的主录僧,在佛教界享有盛名。靖难之役后,关于他知晓建文帝下落甚至藏匿建文帝的传言甚嚣尘上,这使他成为朱棣重点监控的对象,被囚禁长达十五年之久。朱棣素以铁腕统治著称,对待政敌从不手软,但对这位辅佐自己登上皇位的老臣,他最终还是网开一面,答应了姚广孝的临终请求。得到应允后,姚广孝顿首谢,不久便与世长辞。
值得注意的是,当时溥洽已是七十二岁高龄,姚广孝的求情显然不是出于对人才的珍惜,更像是某种自我救赎。这种临终前的善意举动,在历史评价中却颇具争议。有人认为这不过是鳄鱼的眼泪,若不以成败论英雄,姚广孝本应被视为乱臣贼子,他对那个时代造成的破坏实在难以估量。
展开剩余72%姚广孝,苏州长洲县人,祖籍开封,出身医家却选择在十四岁时出家为僧,法号道衍。明朝初年,佛教发展处于特殊时期。曾为僧人的明太祖朱元璋对佛教采取既整顿又保护的政策,认为僧人也是民业之一,有才能者应当为朝廷所用。他专门撰写《拔儒僧入仕论》等文章,大力提倡任用儒僧。在这种政策下,许多僧人得以入朝为官,在翰林院、各部及地方布政司等重要机构任职。
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姚广孝的出家动机显得耐人寻味。他不仅潜心研习佛学,更热衷于诗歌、阴阳术数等世俗学问,四处游历增长见识。一次嵩山寺之行,相士袁珙对他的相貌大为震惊:是何异僧,目三角,形如病虎,性必嗜杀,刘秉忠流也!刘秉忠是曾辅佐元世祖忽必烈的著名僧人,元朝国号元字就出自他的建议。听到这样的评价,姚广孝竟大喜,其政治抱负昭然若揭。
洪武八年(1375年),姚广孝以通儒身份被礼部征召至南京,却不受官,赐僧服还。这并非他淡泊名利,而是对职位不满。归途中经过北固山时,他写下《京口览古》一诗,诗中萧梁事业今何在?北固青青客倦看等句杀气腾腾,同行僧人宗泐责备道:此岂释子语耶?姚广孝却笑而不答。
机遇在七年后降临。马皇后去世,朱元璋要为诸王子挑选高僧诵经祈福。担任左善世的宗泐推荐了姚广孝。史载燕王朱棣与姚广孝与语甚合,二人相见恨晚。从此姚广孝成为朱棣的幕僚,他们出入府中,迹甚密,时时屏人语,显然已在密谋大事。
建文帝继位后推行削藩政策,在姚广孝的策划下,朱棣发动靖难之役。这场战争使朱棣登上皇位,姚广孝也实现了政治抱负。《明史》记载:道衍未尝临战阵,然帝用兵有天下,道衍力为多,论功以为第一。朱棣赐他姓名,称他为少师而不直呼其名。
然而这场政变给国家带来深重灾难。建文帝宽厚仁爱,推行新政,深得民心。朱棣的夺位之战使无数百姓家破人亡。得位后,朱棣大肆屠杀建文旧臣,实行特务统治,设立东厂,重用宦官,为明朝埋下隐患。
靖难之役后,姚广孝行为反常。他拒绝还俗,不受府邸宫人,将赏赐分给乡人,常居寺庙。这种转变或许源于悔恨,也可能是明哲保身。但朱棣仍对他信任有加,让他主持《永乐大典》编修等要务。
临终前为溥洽求情,既是姚广孝的自我救赎,也可能意在缓和朱棣与建文旧臣的矛盾。这位复杂的历史人物,若生在开国时期或许会被誉为吾之子房,却因时代错位而留下争议评价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