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个男孩在成长过程中都曾有过任性妄为的时期,即便是开创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也不例外。据史料记载,年幼的康熙曾因一件借钱的小事与自己的授业恩师发生冲突,甚至扬言要在亲政后处死老师,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展现了帝王年少时的真实性情。
这位被触怒的老师名叫陈廷敬,原名陈敬,生于明崇祯十一年(1638年)的山西泽州。陈家是当地赫赫有名的望族,其发家史颇具传奇色彩——先祖以开采煤矿起家,经过四代人苦心经营,到陈敬出生时已积累了惊人的财富。陈家祖上虽出过多位地方官员,但到陈敬父亲这一代已显衰落之象。在明末动荡的乱世中,为保护族人安全,陈家不惜重金修筑了坚固的坞堡,多次成功抵御流民军的袭击,为陈敬创造了安定的读书环境。 陈敬果然不负众望,在顺治十五年(1658年)高中进士。有趣的是,在殿试时因与另一位同名考生相混淆,顺治皇帝亲自为其名字中增添廷字,这个御赐的廷字似乎真的带来了好运。入仕后,陈廷敬被选入翰林院,更在康熙即位后被孝庄太后钦点为帝师。这个看似清闲的职位实则前途无量,历史上许多名相如赵普、张居正都曾担任过帝王之师。 年幼的康熙天资聪颖,但毕竟童心未泯。当时朝政大权被鳌拜把持,小皇帝处处受制,内心郁结难舒。某日课毕,康熙突然叫住准备告退的陈廷敬,眨着狡黠的眼睛说:陈爱卿,可否借朕些银两解闷?当被问及用途时,小皇帝竟理直气壮地要求从户部调拨数万两白银供其玩乐。陈廷敬闻言大惊,立即正色劝谏:国库乃天下根本,纵是君王亦不可轻动。这番忠言却触怒了敏感的幼主,康熙拍案怒斥:尔敢轻视于朕?待朕亲政,定取汝首级! 这场风波虽以陈廷敬的惶恐告终,但更令人玩味的是后续发展。随着康熙逐渐成熟,特别是在铲除鳌拜亲政后,他深刻体会到治国之艰。当得知陈廷敬多次请辞的真实原因时,已成年的康熙特意召见老师,诚恳致意:少时顽劣,出言无状,望卿海涵。这番推心置腹的谈话彻底化解了师徒间的芥蒂。 此后陈廷敬更尽心辅佐,历任六部尚书,主持编修《明史》等典籍,成为康熙朝重臣。康熙五十一年(1712年),陈廷敬病逝,获赐谥号文贞,丧礼规格之高堪称人臣极致。这段往事不仅展现了帝王成长的心路历程,更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:真正的明君不在于永不犯错,而在于能够正视并改正错误。陈廷敬半世纪如一日地辅佐康熙,其治国理念深深影响了这位帝王,可以说康乾盛世的辉煌中,也凝结着这位帝师的心血与智慧。 发布于:天津市盛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