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
“早啊!”“班长早!”清晨六点,当第一缕阳光洒进白沙悠然亭颐养中心,70岁的符炳灿已经开始挨个房间帮助其他长者们打开水。他穿着洁白的衬衫、熨帖的西裤,腰板笔直,笑容温暖,仿佛不是来养老,而是来“上班”的。去年六月,符炳灿从白沙黎族自治县打安镇合水村搬进当地养老院,在这里开启他的晚年生活,也开启了“助老义工”的新起点。
符炳灿(左一)带动蔡亲经一起做义工。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 摄
每天清晨,当护理员刚开始一天的工作,符炳灿的“第一班岗”也准时开启。他先细心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打热水、整理床铺、打扫房间;还到院内的菜园浇水施肥,为厨房采摘新鲜的地瓜叶。三餐前后,他主动摆好碗筷、收拾餐桌;傍晚时分,他还会推着轮椅陪失能老人散步、聊天,欣赏夕阳。夜晚,他更是耐心陪伴新入住的老人,用熟悉的乡音为他们排解孤独。符炳灿主动帮助他人,久而久之,大家都亲切地叫他“老班长”。
79岁的符顺英刚入院时,因不适应新环境而郁郁寡欢。符炳灿察觉后,常常坐到她身边,轻声安慰:“这里吃得饱、住得好,还有这么多人陪着说话,比一个人在家强多啦。”几句朴实真诚的话,渐渐融化了老人心中的冰霜,她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。
令人难以想象的是,如今爽朗热情的符炳灿,曾经是一位深陷孤独的老人。他和哥哥符炳义均患有三级残疾,一生未成家,无儿无女。回忆在农村的日子,他形容兄弟俩常常“大眼瞪小眼”,“除了下地干活,就是对着空屋子发呆。吃饭要自己做,除了电视没有别的娱乐。”
住进养老院后,符炳灿仿佛变了一个人。他变得爱说爱笑,脸上的皱纹都似乎舒展开了。“这里吃住都好,有护理员无微不至的照顾,还有老伙伴可以一起打球、聊天。”他说。护理员组织大家包饺子、办生日宴,还能陪身体好的老人去县城逛街买新衣……这些对普通人来说或许是平常的小事,对无儿无女、种了一辈子地的符炳灿而言,却是前所未有的温暖。
晚饭后,活动室里常传出老人们悠扬的歌声。符炳灿最爱唱《月亮代表我的心》,虽然偶尔跑调,但每一句都情真意切。“护理员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我们,”他动情地说,“在家过年都没这么热闹。”
当被问起每天这么忙碌累不累,这位古稀老人不假思索地回答:“不累!能帮就帮,帮的人越多,我心里越热乎!”他讲着带黎语腔调的普通话,眼睛笑成了两道弯弯的月牙。
令人欣喜的是,在符炳灿的感染下,哥哥符炳义也加入了义工行列。兄弟俩一起摘玉米、推轮椅、组织活动。就连一位曾经双手浮肿无法下地的老人,在护理员的精心照顾康复之后,也主动拿起扫帚,加入互助队伍中。一条温暖的爱心链,正在这个黎乡养老院中悄然延伸。
“没想到老了反而热闹起来了,”符炳灿说着,又起身去推坐轮椅的老人晒太阳。
夕阳西下,符炳灿换上了休闲装,但他助人的热情从未“下班”。第二天清晨,那件白衬衫仍会准时出现在晨光中——这是一个老人对生活最热烈的告白,也是对“如何老去”的最美回答:衰老不是失去,而是另一种获得;养老不是被动接受,而是主动参与。最好的晚年,不仅要老有所养,更应老有所为、老有所乐。
(海南日报牙叉8月26日电)
盛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